在幼兒園環境佈置時,環境提示很重要,
所以每當開學前,我們就會將教室安排成想要孩子養成習慣的模樣,
畫筆怎麼放、玩具怎麼收、書包怎麼放等等等,
上週回板橋住了一週,
趁機將小哺的活動空間做了調整,
把書櫃隔出小空間,
一層放繪本,兩層放煮飯玩具,
一小格放了一盒畫筆與紙,我廢物利用將彌月油飯的盒子拿來裝,
非常剛好,一邊畫筆一邊點點筆,蓋上一本畫紙,
要畫畫可以一整盒拿出來,畫完一整盒收起來。
從板橋回來後,
眼尖的小哺立刻發現這個環境變化,
然後對這個櫃子充滿興趣,
她開始找書來看(已經一陣子冷落繪本了呢),
開始搬出煮飯用具玩,
有一天自己拿出畫筆來畫,
最讓我驚訝的是,
她自己將畫筆分隔收好,還把畫紙疊在上層,整整齊齊的放回原位,
不偏不倚,沒有放到別人家,就放到它該放的位置。
前幾天,準備要睡覺了,我撿起遺落在地上的積木,
請小哺拿去盒子放,
接著我繼續準備刷牙工具,
就聽到拆積木的聲音(拆積木是小哺的興趣),
備好工具後轉身要去收拾殘局了,
就看到桌子已經淨空,所有積木都拆進盒子裡了,
拆完以後,小哺還把積木板子都放在最上層,
如同平時我收拾的習慣,
只差將整盒積木放進櫃子,她試圖放但放不進去發出求助請我幫忙。
也許小哺的天生氣質就屬於這一類型的,
她對於生活節奏與物品歸位很重視,
但不能否認「環境暗示」與小哺特質是有相輔相成的互助關係,
她觀察我收拾畫筆跟收拾積木的方式,
然後記在腦海裡,
時機成熟時她就展現出來,
啊,在現場幾年都沒有在家一年來得如此記憶深刻,
這些書本上的知識不斷在我育兒之路浮現腦海,
當大人把環境營造成「快來探索我」的氛圍,
小孩就能從中習得許多事情,
這樣的學習過程完全是主動的、愉悅的,
就像我們每天收衣服摺衣服,
小哺就默默學會了摺衣服,
每次看見我們在收衣服就會開心要摺衣服,
杜威的「教育即生活,生活即教育」,
在幼兒教育裡不就是該如此嗎,
幼兒世界中有太多重要的事情值得去探索,
這些事情都將成為孩子成長的養份,
當能力累積到一定程度,孩子足以獨立,
就是他們發揮所長的時候了,
何必拘泥在注音符號與雙語教學好棒棒的短視裡呢?
在幼兒階段,孩子最該學的只有「照顧自己」與「認識別人」,
能在大班畢業前完成這兩件事情,
真的就是功德圓滿了啊!